【存實區域】雙城經濟圈——增長極與新高地
【存實區域】雙城經濟圈——增長極與新高地
導讀:
雙城經濟圈的崛起已經預示著未來經濟發展的格局將會產生重大變化,就當下的預估來看,十四五期間,雙城經濟圈將會成為國家重要的“第四增長極”與“內陸發展的新高地”。本篇文章著重探討雙城經濟圈的增長極與新高地。
01 發展的新增長極
成渝城市群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之所以會成為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之后中國發展的第四極,主要有五方面考量:一是國土空間布局上的內陸戰略支點地位;二是經濟和人口方面的體量較大;三是經濟規模和常住人口占比呈上升態勢;四是城鎮化水平較高,兩大中心城市輻射力突出;五是歷史文化相通,城市之間聯系緊密。
-
面積占全國的1.93%:雙城經濟圈的面積大約18.5萬平方公里,低于長三角和京津冀,但是粵港澳的3.3倍。
常住人口占比上升:2014年,常住人口9094萬人,占全國的6.68%;2018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占全國的6.89%,占西部地區的比重接近30%。雙城經濟圈人口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近五年新增常住人口近200萬人,特別是成都2019年常住人口已達到1658萬人,最近三年的常住人口增量均超過25萬人,2017年“人才新政”實施以來,已累計吸引超33萬本科及以上學歷青年人才落戶。
- GDP占比呈上升趨勢: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3.76萬億元,占全國的5.49%。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合計5.6萬億元,占全國的6.3%, 占西部地區的比重超過1/3。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中國GDP前十的城市中,雙城經濟圈有兩個,重慶和成都分別是第三名西安的2.5倍和1.8倍。 過去20年,成都和重慶經歷高速發展,GDP年均復合增長率均達到15%,高于全國13%的增長水平。
-
人均GDP屬全國中下水平:2019年,雙城經濟圈人均GDP大約為62000元,低 于全國的70774元。其中,成都為103386元,重慶為75555元。
附注
人才新政:2017年7月18日,中共成都市委辦公廳、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的通知。但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成渝經濟區經濟區區域規劃》提出的目標是2015年成渝經濟區GDP占全國比重達到7%,即使考慮到區域范圍的縮小因素,這一指標至今尚未實現。當然,成渝經濟區的范圍大于成渝城市群。
其他八個分別是:長三角有3個,上海、蘇州、杭州;粵港澳有2個,廣州和深圳;京津冀有2個,北京和天津;其他是武漢。
02 內陸開放的新高地
雙城經濟圈是我國中西部開放程度比較高的地區,更重要的是開放區位優勢明顯,雙城經濟圈地處我國內陸,是我國向西、向南開放的核心節點,是構建全方位開放新體制的重要支撐。
-
開放區位日益突出:雙城經濟圈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以成都、重慶為中心,向東可沿長江可與長江中游城市群、長三角地區直接聯系;往西南方向可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連接東南亞和南亞,打造中國、印度、緬甸、孟加拉經濟走廊;向西北方向可以依托中歐班列通道,推進成渝城市群與中亞、歐洲等地的經濟聯系。
-
開放程度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成渝一直是我國內陸開放的先鋒。2019年,四川、成都、重慶進出口規模分別同比增長14%、17%和6%,高于全國3%的水平。特別地,2019年成都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重慶,位列西部城市第一。2001年以來,成都和重慶實際利用外資額快速增長,2001-2019年年均復合增速分別達到18.6%、18.2%。
- 中歐班列的“火車頭”:截至目前,成都和重慶中歐班列累計開行逾1萬列,2019年占全國數量的份額超40%。此外,成都和重慶中歐班列在重廂率等質量評價指標上也持續位于全國領先,2019年綜合重載率分別為93%和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