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城融合】成渝雙經濟圈的現狀條件及未來發展條件分析
導讀:
雙城經濟圈的發展已經預示著未來經濟發展的格局的變化。本文從政策動態、增長極與新高地、產業體系與科技創新、經濟圈變化趨勢、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生態文明與制度差異以及經濟圈未來前景這些方面對雙城經濟圈進一步進行了內容上的梳理。
一、雙城經濟圈政策動態
二、雙城經濟圈——增長極與新高地
成渝雙城經濟圈由于有廣闊的區域面積;高增長的常駐人口比例;呈上升趨勢的GDP;較高水平的城市化水平以及緊密關聯的歷史文化,正慢慢發展為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之后的第四極。同時由于雙城經濟圈在我國中西部城市中是屬于開放成都比較高的,這都對構建全方位開放新體制是一個重要的支撐。
01 發展的新增長極
成渝城市群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之所以會成為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之后中國發展的第四極,主要有五方面考量:一是國土空間布局上的內陸戰略支點地位;二是經濟和人口方面的體量較大;三是經濟規模和常住人口占比呈上升態勢;四是城鎮化水平較高,兩大中心城市輻射力突出;五是歷史文化相通,城市之間聯系緊密。
02 內陸開放的新高地
雙城經濟圈是我國中西部開放程度比較高的地區,更重要的是開放區位優勢明顯,雙城經濟圈地處我國內陸,是我國向西、向南開放的核心節點,是構建全方位開放新體制的重要支撐。
三、雙城經濟圈——產業體系與科技創新
雙城經濟圈是我國傳統的工業基地,近年來,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已經或者正在發展成為世界級的產業集群。本塊內容著重探討雙城經濟圈的產業體系與科技創新。
01 產業體系
雙城經濟圈是我國傳統的工業基地,近年來,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已經或者正在發展成為世界級的產業集群。主要特點為:有三線建設的產業基礎;三次產業結構與全國近似;集約發展水平較低以及產業競爭關系復雜。
02 科技創新優勢區域
雙城經濟圈是我國科技資源積聚的區域,被賦予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任,在未來的科技自立自強戰略中占有一席之地。其西部主要特點為:是西部科教資源中心;研發投入水平不一;科技創新差距仍然明顯和正將成為全國科技中心。
四、雙城經濟圈——中心極化格局將會延續?
雙城經濟圈的發展以成都和重慶兩個中心城市為核心形成自我循環的密集型都市圈,同時通過兩座城市之間的緊密聯系形成城市經濟發展軸以此更好的進行分工合作,促進經濟發展。
變化趨勢
雙城經濟圈的發展動力可以解析為四個方面:一是以成都、重慶兩個國家中心城市為核心所形成的自我循環的緊密型都市圈;二是城市的內部自我循環與全球范圍協作;三是成都、重慶兩大城市之間日益緊密交互所形成的成-渝城市發展軸帶;四是經濟圈內其他二級及以下城市間的分工協作。
其變化趨勢:成渝區域發展格局明確;中心外圍差距不斷擴大;極化效應大于輻射效應;雙城合作深化但暫難成勢;城鎮化水平會持續提升;成渝雙城相向發展加快以及區域合作熱點值得關注。
五、雙城經濟圈——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
未來五年內,雙城經濟圈將憑借優質的社會事業資源和即將搭建形成的內陸最發達基礎設施網絡進一步擴大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在我國內陸地區達成公共服務內陸最優。
01內陸最發達的區域性基礎設施
在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提出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七大重點任務中,“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位居首位。預計在未來五年,在兩大中心城市及經濟圈核心層將構建起我國內陸地區最為發達的區域性基礎設施網絡。
02公共服務內陸最優
雙城經濟圈是我國內陸地區的公共服務資源密集區,在醫療、教育、文化、體育、養老等方面集聚了一批優質資源,這些社會事業資源也是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競爭力。
其主要特點為:醫療資源國內一流;教育資源國內較好;文化旅游資源豐富;體育健身快速發展以及服務資源共享困難。
06 雙城經濟圈——生態文明與制度差異或成制衡因素?
雙城經濟圈受制于過重產業結構導致的污染問題和外圍城市營商環境中不利因素導致的交易成本較高問題,這或成為制衡未來雙城經濟圈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
01生態文明
雙城經濟圈屬于人口高度密集、生態脆弱性強、環境保護任務較重的區域,在生態文明方面,面臨的發展約束較大,持續投入的壓力較大。
在生態環境上有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是發展紅線和過重的產業結構導致污染問題突出,這兩個方面的問題。
02制度差異
成渝地區是我國改革的重要陣地,上一輪成渝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面向未來發展,成渝人民敢為天下先的闖勁也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07 雙城經濟圈——未來前景
雙城經濟圈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中央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重要戰略舉措。成渝地區雙經濟圈的戰略地位不斷上升,可能成為中國內陸唯一的國家區域戰略平臺嗎,同時在全國發展版圖中,成渝經濟圈對的重要性也在不斷的提高。
未來前景
雙城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是中央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重要戰略舉措。這一戰略的未來趨勢可以概括為:一是該區域匯聚國內外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作用更加凸顯;二是成渝雙城的極化效應會進一步增強;三是兩個經濟圈的自我發展和梯次分工體系加快構建。